:::
吳連賞 博士(照片)

吳連賞 博士

Lien-Shang Wu Ph.D.
President & Professor of Geography
(07)7172930 #1000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個人簡歷

高師大中文版簡介108年3月份-PDF
高師大英文版簡介108年3月份-PDF
本校105年至112年中長期發展計畫

校長治校理念

一、校務經營願景 二、校務經營理念 三、SWOT分析與因應策略 四、校務經營模式 五、治校理念與推動現況 未來治校規劃
一、校務經營願景

依據SWOT分析以及本校中長程計畫願景, 擬訂以愛與關懷出發並強化師生認同感、形塑視覺 美學、落實目標管理、順暢行政運作、健全財務管 理等五大校務經營策略,以達成學校發展的目標與願景。

校務經營策略與發展願景圖(完整描述如上)校務經營策略與發展願景圖

二、校務經營理念

治校理念從學生、教師、環境及制度四大構面展開,以落實教學卓越精進、厚實教研能量、活絡學習氛圍及提升行政效能為目標(如圖)。

1.在學生面:強化專業領域之扎根學習,厚實中英文及資訊等基礎能力與溝通思辯、自主學習及問題解決等軟實力,並提供產業實習機會,縮短學用落差。
2.在教師面:提供多元教學資源,如專業/共學社群,並鼓勵產學合作及不同專業領域間之協同教學與跨域合作,提升研究價值及教學品質。
3.在環境面:營造校園美感發揮境教功能,並持續發展雲端校園、永續校園及友善校園。
4.在制度面:完善弱勢生協助機制、加強產官學合作、擴大招收外籍學生、強化校務專業管理機制。

治校理念架構與實施構面圖(各項描述如上面文字敘述)

治校理念架構與實施構面圖

三、SWOT分析與因應策略

透過SWOT分析本校內部優勢及劣勢、外部機會及威脅(如表)。

Strength(內部優勢):
1. 歷史悠久,地理區位佳,辦學績效受肯定。
2. 長期以師資培育為主,教學、研究品質佳,經24年轉型已成著有特色的綜合大學。
3. 長期獲得教學卓越、教學增能、教學創新、精緻師培、GO STARS及轉型計畫經費補助,挹注教學設備更新,強化本校競爭力。
4. 燕巢校區校地廣大,擁有多元自然環境教學資源,有利學生學習;和平校區交通便捷,有利於南部地區教師及社會人士進修。
5. 本校優秀畢業校友,形成強大支柱與力量,有助本校未來的發展。

Weakness(內部劣勢):
1. 原為師資培育大學,產學合作計畫尚待擴充,自籌基金來源低於一般綜合大學。
2. 兩校區人文與科技領域分立,燕巢校區生活機能待充實,而和平校區系所空間不足,教學資源待更新擴充。
3. 轉型過程中資源分散,亟待整合。
4. 受少子女化影響,教師缺額減少,教師在職進修市場漸臻飽和,亟需開拓社會人士在職進修新生源。
5. 社會彌漫低薪氛圍,亟待提升師資生與非師資生競爭力,有效提高畢業生產出效能。

Opportunity(外部機會):
1. 具有多元人才培育之師資及環境,可滿足台南及高雄科學園區、高雄軟體科技園區等對科技、文創、藝術、教育及跨領域人才的需求。
2. 師資素養與專業成長的需求增加,南台灣業界及社會人士進修市場仍具潛力。
3. 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資源共享,以及燕巢大學城策略聯盟的合作機制,提供更多推廣與合作機會。
4. 十二年國教推動,本校畢業生仍具優越競爭力。

Threat(外部威脅):

1. 受少子女化衝擊,大學生及碩、博士生源緊縮,亟待克服。
2. 年金改革使教師延退,教師缺額減少,畢業生面臨激烈競爭。
3. 國內外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激烈,教育政策法規及環境變化大,學校應變能力需大幅增進。
4. 政府財政緊縮,學校收入減少,而支出微幅增加,更需擴大創收,使收支平衡。
5. 頂尖大學資源豐沛,國內外大學競爭激烈,亟待奮力突破,開創新局。

本校SWOT分析表(完整內容如上描述)

本校SWOT分析表

依據本校SWOT分析,提出可行的因應策略(如表)。

S-O Strategies(SO策略:使用強勢並利用機會)
1. 結合兩校區優勢區位與豐富資源,發展成為完備綜合大學。
2. 整合各學院教授人力,爭取更多競爭型、創新計畫案,廣納外部資源。
3. 善用兩校區的區域與資源優勢,增開各種進修碩士專班,增加收入。
4. 規劃燕巢校區綜合型室內運動場館及和平校區多功能國際暨學生宿舍,提供師生更完善強身健體與交流、互動空間。

W-O Strategies(WO策略:克服弱勢並利用機會)

1. 落實師資生與非師資生雙軌課程,並開設創新化跨領域學程,提升學生競爭力。
2. 提升非師資生專業及實習與產學能力,落實一生五導之輔導模式。
3. 產(業)學(術)、研(究)、實(習)全面鏈結,培育核心專業人才。
4. 定期行銷各系所研發與創新成果,提高曝光率與知名度。

S-T Strategies(ST策略:使用強勢且避免威脅)

1. 善用和平校區位優勢,擴大鄰街空間場域活化營運,增加創收。
2.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加強國際合作,增開境外教育學分班與碩士在職專班(含國軍碩專班),增加營收。
3. 組織募款委員會,配合重要慶典,擴大畢業校友及各界募款餐會及藝術精品義賣會,增加財源。
4. 盡全力推動全校節能省碳,提高四省(省電、水、油、紙)成果,邁向綠色環保。

W-T Strategies(WT策略:克服弱勢並避免威脅)

1. 改建和平校區研究大樓,擴增教學研究空間,建構完善數位教學網際資源。
2. 深耕南台灣,在地服務績效卓越,充分掌握高屏地區發展需求,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3. 以校務專業管理成果為基礎,連結校務發展與高教深耕計畫,提升校務營運成效。
4. 強化危機意識與社會現實感,全方位蛻變創新,邁向精緻優質大學。

可行的因應策略表(完整內容如上描述)

可行的因應策略表

四、校務經營模式

依據校務經營策略,進一步擬訂並落實以下六項經營模式:


1.前瞻化:面對目對急遽嚴峻的高等教育競爭環境,必須以前瞻性的思維因應,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政功能運作的順暢與財務運作的穩定健全。已建構系統完整的目標管理機制,如何與時俱進,更能發揮行政與財務運作之功能,必須以前瞻化的思維全方位的規劃與落實。

2.企業化:為了學校的永續經營,必須以企業化的精神與作法充實辦學資源,例如在開源方面,除穩定招生來源外,更要開拓國際與境外生源,以及創造更可觀的研發與產學能量。另外對於支持弱勢生的就學方面也需要以企業化經營理念,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以確保教育機會的均等,體現大學的公共性格,同時活化本校閒置空間,擴大創收。

3.產學化:本校位於高雄都會區的核心,有利積極發揮和平和燕巢兩校區與在地社區產業的綿密互動,建構全方位產業、學術、研究、服務、實習的平台,並與各產業界訂立周全的研究與產學合作機制,讓學生有優良的實習產業環境,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也藉上述的平台與機制,創造更多元豐富的創收與營運產能,並有效提升產學研發能量。

4.國際化:105學年度本校成立國際事務處,積極開拓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為進一步深化國際性的友善校園,將擴大「向內」(inbound)及「向外」(outbound)兩種國際化面向的交流平台。另配合政府新南向人才交流政策,吸引更多東南亞及國際生與境外研修生至本校就讀、交換或研修。

5.跨域化:大學部師資生與非師資生各佔一半,師資生均需修習教育專業課程26學分,已形同具備第二專長;同時透過學分鬆綁,通過學生修習學分學程、輔系及雙主修均可承認外系10學分為專業學分;也成立學程總中心,統籌及整合資源,也配合產業脈動及業界需求,調整或更新跨領域學分學程,並成立五個創新性學分學程,培育學生跨領域第二專長能力,提高競爭力。

6.在地化:長期提供許多社區及學校機關教育服務,例如定期在社區內推廣文創市集、科學營、樂齡大學、特教研習、輔導研習、與學生志工團體的社區服務及偏鄉學校課輔;以及教師結合專業與院系所資源推動自造者教育、翻轉教學、美感教育及地方教育輔導。未來持續以深根「在地化」方式,營造多功能的健康友善環境,服務在地社區,以善盡社會責任。

五、治校理念與推動現況

治校理念與推動現況說明如表列。

治校理念以雙核心定位及願景承諾

秉持「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理念,以師資生與產業人才(非師資生)的「雙核心」菁英養成教育為定位,全面鏈結產業、學術、研究、服務、實習,實現培育最優質師資及社會多元人才之精緻型大學願景。

校務發展目標、特色及雙核心發展策略

以六個學院發展四大特色產業,培育全方位未來產業界人才,循序漸進地轉型為師培與非師培並重的雙核心精緻大學。

執行全校性補助計畫之具體成果

本校為求校務持續精進,在全體教職員工生努力耕耘及付出,積極爭取各項競爭型計畫,三年共爭取近7億元,每年約2億6仟多萬,藉由資源挹注大幅提升學生自主學習風氣、就業競爭力及國際視野,並形塑本校為優質、卓越、在地、友善大學。

擴大境外開班爭取計畫,活化空間以開拓財源

近三年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共開設8個境外學士、碩士專班,更積極爭取教學增能、教學創新及精緻師培與高教深耕計畫,目前執行教育部、勞動部等公部門大型計畫20個,對資源挹注助益甚大;三年來不動產空間活化收益也不斷成長,目前每年場地費收入逾7仟多萬元;此外,每年募款金額也從4佰多萬元成長至1仟多萬元,有效開拓財源。

厚植學生實質跨域學習能力與競爭力

本校致力於培育社會菁英人才,為學生開設學用合一多元課程,鼓勵自主學習,提供健全學習與輔導支援,積極培育學生成為具備競爭力之職場達人。

強化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創新

本校運用IPO模式運作,協助教師發展創新教學方法與開發創意新教材,精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並鼓勵教師多元升等管道,以達到教學成效的提升之目的。

積極拓展校友鏈結服務網

建立綿密校友聯絡網,成立高師大全校友總會及全台各縣市校友會,以及海外校友會並發行校友認同卡。辦理五十周年校慶各項活動並募款達1仟多萬元,遴選校友卓越貢獻獎,表彰傑出校友貢獻。

拓展國際交流與深耕南向政策

於105年成立國際事務處綜理全校性國際事務,積極參加海外教育展,介紹本校優質教學傳統以擴大國際招生,形塑優質之國際化環境及提供外藉生獎助學金與適性之生活輔導,與海外各大學締結姊妹校:積極拓展國際舞台,定期辦理交換學生出國甄選及推動海外實習與就業,鼓勵學生跨越國界,與世界接軌。

重視研發能量、學術發表、產學合作與研發技轉成效

積極提升研發能量,三年來各種研發委辦計畫逐年擴增,合計達9億7仟多萬元。拓展產學合作契機,提升師生研發動能,積極簽訂產學策略聯盟,另研發專利及技術移轉成果豐碩,技術移轉成果超過1仟2佰萬元,專利申請累積通過15件,三創教學激發學生創意思考,進而一圓創業夢想。

發展智慧化校園與改善活化校園環境

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完成建置單一登入系統及大數據資料庫,提供教師、學生及行政端資料整合與運用,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專業成長、校務決策與校務發展,提升校務經營品質。

積極推動校園所有建物屋頂太陽能源,並持續改善各項節能措施,落實永續經營校園四省(省電、省水、省油、省紙)計畫。

實踐研究大樓改建計畫,藉以改善研究與教學環境並紓解空間不足問題。更致力於活化現有閒置或老舊房舍,創造多元複合式空間,融合社區校園交流文化,創造雙贏局面。

落實教職員工生權益保障,提升行政效能

建構完善校務決策行政系統,落實目標管理計畫與檢核管考機制,符合PDCA流程精神。

建立多元互動管道並強化行政同仁知能研習機會,並重視輪調與積極獎優鼓勵同仁,全面提升行政服務品質。藉由工作分析,進行人力重整與合理化薪資結構,建構效率化臨時人力聘任制度。

為保障學生權益,建立完善契約與法令規範,並規劃多元活動內容,凝聚對校園的認同感。 退休教職員工係學校重要資產,透過校慶與退休照護諸多活動,增進退休教職員工情感凝聚與向心力。

積極推動兩校區鏈結措施

本校設有燕巢與和平兩校區,為使師生問題即時反應,即案解決,建立兩校區校長主管與師生民主化之良善即時溝通平台。積極改善燕巢校區師生生活環境,並融合在地文化,辦理多元活動,以聯繫與精進兩校區教職員工生情感鏈結,並提高師生對於學校活動之參與率。
未來治校規劃
    1. 姐妹校數逐年成長,從104年75所姊妹校成長至107年116所(美洲17所、亞洲86所、歐洲11所、澳洲2所)。
    2. 強化學生國際移動力。
    3. 宣導各學院及系所特色,透過駐外使館或海外教育展,介紹優質教學傳統以擴大招生。104-106年分別赴馬來西亞、港澳、北越、印尼及印度參加台灣高等教育展共計13場次。
    4. 積極招收國際學生,提供獎助學金以及文化適應輔導、華語語言加強課程輔導、學業輔導、情緒輔導及親善聯誼等。外籍生從94學年144人增至105學年789人,106學年上學期達739人,106下學期再增至856人。
    5. 105年8月成立國際事務處,透過組織再造展現積極推動國際化作為;105學年度成立「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開設馬來西亞獨中師培教育學分專班(106年開設3班,招收134人)。開授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採全英文授課,招收9名印度生。
    6. 開辦馬來西亞、越南境外教學進修及業界進修碩士專班,包括馬來西亞高階教育經營與行政管理碩士班(吉隆坡)、藝術文創碩士班、數學教學碩士班(新山)共3班,招收90人。另增設東南亞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兩年共招收40名學生。另外在吉隆坡、檳城共正式開授教育學程學分班三班,已招收120名馬來西亞獨中教師,將授予教育學程文憑。
    7. 深化跨國教育交流,與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合作,提供馬來西亞僑生師培獎學金,供學成後回大馬華文獨立中學服務。辦理跨文化教學活動,印尼、大馬等近70位師生台深度研習、教育見習及觀摩參訪,建構跨國教育合作平台。
    1. 落實教學創新與提升教學品質
      • (1) 辦理教學評量意見調查,包括期中評量,協助教師隨時掌握學生學習並適時回應;期末評量提供教師了解學生整體修課反應,藉以評估未來課程規劃,形成良性循環。
      • (2) 配合各領域課程之教學需求,設有健全教學助理/教學獎助生制度,特別就實驗、實作、工廠、實習等性質以及具特殊需求之課程,優先安排教學獎助生入班協助以提升教學成效。
      • (3) 鼓勵成立教師專業社群與師生共學社群,以深化組織與團體的學習動力,在議題推展上,近年來特別著重教學深化及社會實踐,藉由田野實查、機構參訪、服務學習等多元方式深化教學,並積極與社會組織合作,貢獻社群專長實際回應組織需求。
      • (4) 建構數位化輔助教學平台,提供全校師生及跨校選課學生使用,俾利教師數位教材集中管理;提供平台「作業管理」功能以及「課程討論版」讓學生即時討論與發表,或課後流覽教師上傳之相關數位教材,達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與同儕互評功能。
      • (5) 訂定獎勵辦法,獎勵教學優良、優良教材製作,作為典範領航;並鼓勵成立教師專業社群與師生共學社群,以強化師生群體互動與教學相長課堂氛圍。
    2. 培育學生跨域能力
      • (1) 開設輔系、雙主修及跨領域學分學程,提供學生拓展學習興趣及獲得第二專長,考量學程設置應與時代及產業脈動、取得學程證書之誘因暨同學修課負荷等因素,106(上)教務會議通過學生修習學分學程、輔系及雙主修均可承認外系10學分為畢業學分。
      • (2) 著眼於前瞻性、整合性及結合產學與實務操作,規劃數位內容科技管理、表演藝術產業、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人才培育、有機農場—開心農場經營與創業等4個創新跨領域學分學程,強化修習意願,提升學生跨域能力。
      • (3) 推動微學分課程(課程可為不同類型主題或活動組合,每2小時認定為0.1學分),有助於強化學生跨域與多元學習之動機。
      • (4) 推動課程分流與模組課程,規劃雙核心或多核心之專業領域課程模組加強專業證照考試,以及學術研究和應用實務之課程分流架構。學生依其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之課程模組與學習軌道,以達適性發展教育目標。
    3. 學習與增能輔導
      • (1) 自105學年度起,「新生定向共識營」輔導活動改以闖關、尋寶等活動方式融入各項定向輔導課程,更藉此培養團隊及同儕情感,新生滿意度高達97%以上。
      • (2) 結合行政單位生活、學習、心理與職涯輔導及教學單位具特色的雙導師制、學長學姐家族制及一生五導輔導模式(每系12位教師分教師、國考、進修、出國及業界就業五組),妥予學生全方位輔導。
      • (3) 加強師資生增能輔導(競賽、研習、考試準備、實務參訪等)及非師資生產學互動(業師協同教學、辦理設計、藝術、跨域等工作坊),並辦理各類職涯講座及標竿企業參訪、提供獎助計畫(逐夢築夢計畫、向精英學藝—實務課程等),提升學生優質就業競爭力。
    4. 未來推動重點
      • (1) 成立校級「跨領域學程總中心」,統籌各層級之跨領域學習課程方案,擴增各創新跨領域學程修習人數,以協助學生發展多元的職場就業力,適應變動快速的未來社會。
      • (2) 推動以問題導向學習(PBL)為核心的跨領域學習方案,力求學用合一,並輔以升學(含專題研究)或實務(含業界實習)之證照考試輔導課程、就業學分學程,以有效提高學生修習意願。
      • (3) 推動新制教師升等制度,除學術研究型外,新增教學實務升等與應用技術升等。未來將不再偏重以學術論文研究表現為升等主軸,亦肯定教師在教學場域與產學應用之實際研究表現,共創學校教師學生三贏局面。
    1. 在六大學院(包括五個學院及進修學院)教學研究資源基礎之上,結合產業、學術、研究、教學網絡資源,聚焦四大核心產業人才培育,擴大產學研發能量:
    2. 高齡服務與社區健康諮詢:教育相關領域為學校傳統強項,身為南部唯一師範大學,且設有高齡服務事業與人力發展學程,成人教育中心亦長期經營樂齡大學;此外,輔導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臺東縣共91間樂齡學習中心,辦理南區樂齡輔導團增能培訓(104-106年共計950人參與),在高齡教育及銀髮照護等相關領域已深耕多年,亦與學校傳統教育領域相關背景相當契合。
    3. 光電綠能與人工智慧:南部為台灣光電綠能產業重鎮,綠能科學園區就設立在台南的沙崙,南部的陽光又適合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且學校電子、光通及物理系多位教師進行光電綠能相關研究,如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綠色建築等,是以在此領域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而人工智慧及其相關應用的研究是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的新產業,也是台灣下個世代及發展趨勢。因此,整合光電綠能及人工智慧為第二個重點發展方向。
    4. 美學與數位文創:學校設有美術、音樂、視覺設計及工業設計等完整的藝術相關科系,長期以來師生代表學校參賽屢獲佳績,吳瑪俐教授長時間經營在地文化,榮獲第19屆象徵國內藝文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而學校執行美感教育計畫有成榮獲105年教育部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獎」,106年度師生共同研發學校文創商品並上市販售更高達52件,其中高思綺肌精華霜、面膜、特色高粱酒、佳釀(東方美人茶酒)、平衡鳥、精緻筷子組及藝術杯墊等均已上市並獲得很高評價。顯見美學推廣及創作能量已具有厚實基礎,亦是發展重點之一。
    5. 新農業與生化科技:學校地處南部為農業重鎮,在生物農藥、作物栽培具有成功研發技轉案例,在新農業領域也具有相當成就(105年生科系王惠亮及謝建元教授即以「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的研究榮獲第12屆國家新創獎);在生化科技的研究上,計畫案與發表的論文數量與品質都有一定水準,近兩年技轉專利金1,200萬元,產學能量蓄勢待發,列為第四個重點發展方向。
    6. 爭取加入科技部南台灣國際產學聯盟,聚集三大產業,包括數位文化創意產業、AI人工智慧及新農業生化科技等產業主軸,積極拓展產學合作件數,擴增境內外實習與產學合作件數;另方面也傾全力發展上述四大相關特色領域,聚焦四領域的前瞻創新研究,縮短學用落差,提升研發能量,並接軌國際市場,創造更大學術與產學研發能量與市場價值。
    1. 在六大學院(包括五個學院及進修學院)教學研究資源基礎之上,結合產業、學術、研究、教學網絡資源,聚焦四大核心產業人才培育,擴大產學研發能量:
    2. 透過與通識課程的跨領域整合,進行資訊、程式設計能力養成,讓學生在通識課程中,進一步獲得程式設計的邏輯及語言概念。
      • (1) 分析各門通識課程,並產生於課程中可程式化系統化的關鍵部分。
      • (2) 針對各關鍵部分,進行相關資訊系統的設計框架,進一步導入所需的程式設計技巧內容設計。
      • (3) 進行課程教學,並進行相關專題的製作,以達到實用的成效。
    3. 授課教師規劃:將所需教授的程式設計基礎及進階演算法技巧等進行教學設計,繼而規畫相關的程式課程。
      • (1) 因需求大量具資訊專長教師,故結合鄰近學校資訊教師協同教學。
      • (2) 將通用及基礎之程式設計技巧進行線上化數位課程製作,並規畫學生自主學習。
      • (3) 透過線上共學環境的建置,讓學生透過同儕學習,進行討論、共學,以增加程式設計的學習經驗與技巧。
    4. 授課環境需求
      • (1) 以既有之MOOCs為基礎,進一步建置支援高連線數、高效能與高儲存學容量之系統環境需求。
      • (2) 強化、提供互動效果之教學工具,如互動式小畫板、視訊等功能。
      • (3) 將上述功能介面進行行動化,讓學習能不受地理及時空因素的限制。
    1. 燕巢校區綜合型室內運動場館:考量燕巢校區山區地形暴雨及氣候易降雨的特性,師生於戶外運動易受天候影響其活動之進行;且為增加燕巢教職員工生互動交流之活動場域。因此,於校區教學及宿舍區之共同核心位置,規劃興建綜合型室內運動場館,場館內將建置室內型游泳池、羽球場、籃、排及網球場等多項運動空間,並結合生活機能、餐飲等商店,可提供教職員工生更完善的強身健體、互動交流之空間。
    2. 和平校區多功能國際暨學生宿舍:為積極拓展國際化交流與海外招生等業務,配合校園整體規劃與建設,將整修鄰近四維路之老舊單身宿舍,興建為12層樓多功能國際暨學生宿舍;該建物規劃1樓為多元餐飲商店區,而2F以上樓層則為本校學生及國際交換生等宿舍空間與國際交流等相關空間,可有效改善學生住宿品質並擴大開拓國際交流業務。
    1.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提供社區及各級學校在地化服務
      • (1) 文創中心舉辦文創與古著市集每年兩次,使民眾體驗在地文化。
      • (2) 科教中心舉辦中小學科學營三年共74場;街頭物理、巷尾化學科普推廣100場次。
      • (3) 辦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科全國高中生能力競賽共12場。
      • (4) 成教中心提供樂齡課程與社團;輔導高雄、屏東、澎湖、臺東共91間樂齡學習中心辦理增能培訓。
      • (5) 特教中心辦理特教研習48場次、特教鑑定會議25場,特教諮詢服務580小時、35所大專院校訪視輔導。
      • (6) 學輔中心辦理南區輔導主管會議;教育部輔諮中心工作小組委員會、增能研習等共31場次。
      • (7) 推動體育署i運動計畫,重訓室引進私人教練,開辦瑜珈、太極拳、活力有氧等運動專班兩年逾600場次,深入社區、學校與企業,帶動愛運動風氣。
      • (8) 大一新生均接受志工服務訓練,運用所學專長提供課業輔導、社區服務、藝術表演,近三年2,536人完成基礎訓練、2,418人完成特殊訓練、2,341人核發志工服務紀錄冊、服務社團44個、學生志工1,138人、服務3,890學童。學生社團如宏遠社為在地育幼院及偏鄉中小學奉獻心力,多次榮獲教育部頒發績優服務性社團之殊榮。
    2.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結合國中小教育推動翻轉教學
      • (1) 自造者基地:輔導中小學將生活科技教育融入自造者基地,400所中小學聯盟學校、16個行星及26個衛星基地、辦理課程230門、1,660位中小學教師註冊會員。
      • (2) 自造者教育輔導中心:輔導22縣市共22所示範中心建置,辦理教師增能課程、成果發表、學生營隊、特色活動等逾600場次、29,551人次參與。
      • (3) 有效教學深耕推廣:辦理「南區教案產出型工作坊」,441位教師參與,就課綱及核心素養產出教學教案,推動翻轉教學;106年成果發表九大領域共680名國中教師與師資生參與。
      • (4) 12年國教精進發展:增進在職教師專業知能與職涯發展,使教學方法與教材更多元。如數位化教材、翻轉教學工作坊、資訊化教材設計、東南亞語言文化課程等。
      • (5) 培養Super power教師—國文系校友王政忠、楊傳峰及楊志朗等用愛心與創意翻轉國中教學,獲得Super教師獎及師鐸獎之肯定。
    3. 提升高教公共性—協助弱勢學生就學,促進社會流動
      • (1) 全校原募款助學安定基金130萬,各系弱勢獎學金30萬,106年校慶全國校友總會理事長林進榮總裁捐贈弱勢生助學金200萬,合計360萬,做為弱勢生扶助金。
      • (2) 每年提撥學雜費總收入3-5%,近三年約3,400萬做為就學獎補助金,補助弱勢生882萬,建構完善弱勢生優待、助學及輔導措施。
      • (3) 105學年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及原住民文化研究社團。
      • (4) 106學年開設藝術產業學士原民專班、新設運動競技產業原民專班,培育原住民族人才。
      • (5) 永齡台灣希望小學「高師大分校」,鴻海每年捐1,000萬元,建構教學輔導及教學品管機制,100年迄今共開設526班、服務3,662名學童、949名課輔老師參與。
      • (6) 推動國際志工服務,連續10年到泰北進行課程教學、校園美化、貧戶訪問、民俗技藝等服務,藉由參與服務,培養關懷弱勢及尊重生命情誼。近三年服務隊派出51人次、服務600人次。
    4. 未來推動重點
      • (1) 結合實務性課程積極培育種子教師及人才並充實服務設備資源,以營造多功能的健康與友善環境,善盡社會責任。
      • (2) 建置社區服務學習屋:配合國家施政方針並結合學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學人宿舍坐落於三民區黃興路精華路段共16戶,社區高齡人口稠密,生活機能完善,建置社區服務學習屋,推動長照2.0服務計畫,營造高齡友善的健康環境與服務。
      • (3) 加強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生涯諮詢及職前實習,從入學面、助學面及就業面提攜弱勢學生整體學習歷程與生活適應之關照與輔導,強化高教公共性。
    1. 智慧化校園
      • (1) 105年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進行各項數據分析提供資訊與策略建議,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專業成長、行政決策,並做為校務發展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規劃之基礎及校務議題決策之重要參考。
      • (2) 建置學生學習成效資訊單一登入系統:提供學習成績查詢,檢視課程修習狀況,計算畢業需求達成率,規劃學習藍圖,並根據學校及系所提供的課程核心能力指標,了解學習方向,進行學習階段規劃。同時配合校務研究系統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提供依學生特質分析所產出的推薦課程,並綜合學生專業能力與課程修習內容提供未來就業職缺推薦之依據。
      • (3) 校內資訊系統整合至「教職員單一登入入口」,登入統一、帳密合一:數位教學平台、人事室WebITR系統、文書組公文以及主計出納薪資系統、財產管理等七大系統單一化整合,便利行政流程簡化及資訊匯流。在教師部分,分析教師歷年相關發表與研究結果、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向之關聯性,提供教師更多面向之升等規劃。
    2. 綠色科技生態化校園
      • (1) 配合太陽光電系統建置及貯水設施,建置校內中水循環使用。
      • (2) 配合校園農業研究或土壤租賃方式,提供菜園種植過程有機肥提供、循環用水及綠電使用。
      • (3) 建置綠電技術示範場所,提升學校綠能建設,創收校務基金。
    3. 美學校園
      • (1) 提升校園美學氛圍,從改造老舊宿舍為展演空間、藝文咖啡廳「美學角落」,到成立多元展示空間「116藝術中心」,開放社區民眾參與藝術活動,均呈現學校推展美學「走出校園,進入社區」的用心。
      • (2)執行南區美感教育基地種子培訓及校園美感再造計畫,成立南區基地,培訓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及金門縣上千名種子教師。此外,補助65所高中職進行環境再造,具體實踐美感教育中「境教」之目的。兩項計畫對散播美感教育種子,塑造優質美感校園環境,績效卓著。
      • (3) 105年榮獲教育部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獎」,肯定學校不僅培養學生與教師的藝術專業,更不遺餘力地推廣藝術教育,提升社會大眾的美感素養。
      • (4) 106學年開設藝術產業學士原民專班、新設運動競技產業原民專班,培育原住民族人才。
    4. 未來推動重點
      • (1) 持續兩校區智慧校園之實體異地備援強化與全面資訊安全防禦外,更進一步將伺服器主機虛擬化,以落實節能省碳與成本控管;在資訊平台及資料庫部分,持續以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 RWD)及NoSQL之技術架構為基礎,提供更具彈性的服務模式。
      • (2) 大數據分析部分,透過精緻化之關鍵指標匯流,做為分析模型基礎,為使教學研究、學習輔導及行政效能更精進,制定數據挖掘之關鍵指標,並以深度學習技術作為分析模型核心。
      • (3) 開放資料(Open Data)與物聯網串接(IoT)階段,以提供適時、適性與適地之資訊推播為主;除持續更新APP讓數據提供更具行動化外,更透過經營通用即時通訊讓校務資料以開放式呈現。此外,逐步整合物聯網技術,讓校園的資訊服務更為便捷與順暢。
    1. 和平校區與三民區學人宿舍位於高雄市繁華地段,活動中心1樓空間活化出租、2樓禮堂改建為現代化演藝廳、四維二路美學角落、黃興路學人宿舍出租、校園停車場假日對外開放收費、游泳池門票收入、燕巢學生餐廳以及廠商經營回饋金等活化績效佳,無論在租金收入、門票收入、停車場收入、空間提供使用、經營回饋金等,呈現逐年成長趨勢。106年活化收益已超過1,713萬元。
    2. 活化經營116藝文中心、活動中心、語教中心花園;美學角落透過產學合作方式,由藝術學院與文創中心合作,將宿舍老屋規劃為具有藝術人文氛圍休閒空間,亦為學生音樂演奏、美術作品展覽之校園美學場域。同時,整理原電算中心閒置空間活化為iREAD愛閱館,打造成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學習共享空間,具備辦理展覽、文藝沙龍,教學、講座、工作坊等複合式功能。
    3. 未來推動重點:開發教學展演、聯誼休憩、實習商店等多功能文教設施之BOT案,結合民間企業化精神,挹注經營資源與專業經驗,增進管理績效與美化社區環境,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新契機,共創產官學三贏局面。
      • (1) 於校園周邊陸續引進廠商進駐校園創造盈收,如與業界合作開發案,沿和平一路將語教中心、車棚、郵局、116藝術中心與美學角落串連,擴大創收;運動中心提供多元運動設施及場地;芝心樓的「文創角落」以OT方式引進廠商提供多元服務,期許未來活化績效不斷成長。
      • (2) 積極活化老舊宿舍,於黃興路國際學人宿舍設立北區推廣教育中心,開設推廣教育班,活絡社區教育並共創校內營收。將四維路之10間老舊教師宿舍收回並陸續完成整修與招商,透過專業藝術與民間資源挹注,將藝術展演融入老舊校舍,執行「老屋欣力」計畫,結合高雄市在地人文,改善社區環境,為「老舊」校舍激盪出新的亮點,成為活用閒置空間的新典範。
    1. 配合整體學校經營策略,因應環境的變化作機動性調整,以達成適才適所之人力運用原則。
    2. 組織業務與員額合理配置:因應主客觀環境變動,配合單位業務消長,採滾動式修正各單位員額配置比率,以符實際需求。
    3. 落實績效管理,安排策略性及整合性的管理工具,以協助各單位設定績效目標,達成目標、評定成效。
    4. 設置行政人力評估小組: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各行政單位主管為小組委員,不定期開會研討合理控管人力配置相關事宜。
    5. 人力資源管理控管:公務人員為專職行政人力,以校務基金統籌款進用編制外人員為協辦人力,實施分層負責及逐級授權分工,行政助理以出缺不補為原則,另為有效控管人力,積極爭取外部資源,如高教深耕、教學卓越、精緻師培、教學創新計畫及高中職評鑑、教師進修網計畫等,以拓展財源撙節人事成本。
    6. 定期辦理員額評鑑,透過組織診斷,協助各單位檢視組織設計、人力配置與業務對應性,俾作為各類別人力動態異動之員額控管。同時評估分析編制內職員、編制外人員各單位進用比例,以確保人力供需之質量均衡化。